外卖点多了,做饭少了,但厨房里酱油的位置一直都在。有人煮个面要加酱油,炒个菜也加酱油,甚至连拌凉菜都离不开它。很多人觉得,用酱油提味是个小事儿,哪有那么夸张。

可如果听说吃得多了会堵血管,估计就不那么淡定了。是危言耸听还是确有其事?医生站出来拍了板:某些类型的酱油,真得悠着点吃,吃多了确实对血管不好,尤其是三类“高风险”酱油。
第一,高钠酱油
不少人平时吃东西口味重,重到什么程度?一碗面下去能用掉半瓶酱油,一盘菜炒得比汤还咸,觉得这样才够味儿。这种“重口味”带来的后果,往往不是嘴巴上的满足,而是血压飙升、血管损伤、脂肪沉积。

医学上已经很明确指出,过量摄入钠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因素,而高血压本身就是心脑血管病最直接的“推手”。高钠饮食,最常见的就是那些咸得发齁的酱油。
市面上不少酱油每百毫升含钠量高达7000毫克甚至更高。这个数值放在日常饮食中是个什么概念?成年人每日钠的推荐摄入量不超过2000毫克,那瓶高钠酱油,只要用上两三勺,钠摄入量立马就爆表。

很多家庭炒菜不注意用量,觉得酱油多点无所谓,结果吃了一肚子盐却还浑然不觉。有研究显示,钠摄入量每增加1000毫克,患高血压风险就增加17%。而长期血压偏高,血管壁就会变得越来越僵硬,弹性下降,动脉硬化也随之而来,堵血管的风险直线上升。
第二,甜味酱油
除了高钠酱油,很多人对甜味酱油也情有独钟。尤其南方地区,一些红烧、卤味里头放的就是那种颜色深、味道偏甜的酱油。有人觉得,这种酱油吃起来不那么咸,味道温和,适合老人小孩。但实际上,甜味酱油背后隐藏的是糖分的陷阱。

为了让口感更讨喜,这类酱油中往往添加了较多的糖或甜味剂,有的每百克中糖含量高达15克,等于是吃下去半包糖。糖摄入过量的坏处,不仅仅是长胖,更要命的是它会破坏血管内皮细胞,促进炎症反应,加速血脂沉积。
国内一项大样本流行病学研究中发现,长期高糖饮食人群,其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是正常人群的1.8倍。高糖会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而长期高胰岛素水平会促使血脂异常,加重动脉斑块形成,血管堵塞的风险自然也随之增高。

特别是那些已经有糖尿病或者胰岛素抵抗的人群,再加上平时酱油不控制,等于在伤口上撒盐(这里字面意思就是“盐”),问题更严重。
第三,含有增鲜剂的酱油
还有一种酱油,看上去很高级,瓶身上写着“鲜”“浓”“原汁”等字眼,价格也不便宜。吃的人也多,觉得味道特别好,用一点就能提鲜。
这种酱油的“秘密武器”就是增鲜剂,比如呈味核苷酸二钠、谷氨酸钠等添加剂,它们确实能迅速提升味道,让菜品“立马鲜起来”。但这些成分并不是完全无害的,长期大量摄入同样会带来麻烦。

很多人对增鲜剂最大的误区在于“量少无碍”。可问题是,这种成分不是只出现在酱油里,方便面调料包、火锅底料、快餐中都藏着它的身影,日积月累就容易超量。
部分研究发现,过量摄入呈味核苷酸类物质,会影响嘌呤代谢,增加尿酸水平。而高尿酸也是导致高血压和血管病变的重要因素之一。更麻烦的是,这类酱油常常让人吃上瘾,用量越来越大,等发现问题时,往往已经影响代谢。

这三类酱油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在“口味”上做了文章,让人吃得爽,却忽略了健康成本。而真正对身体友好的酱油,反而是那些成分简单、没有太多修饰、钠含量适中、没有增甜也不添加增鲜剂的基础款。
可现实是,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酱油往往卖得不好,很多消费者追求的是“吃着有味道”,对营养标签压根不看。那该怎么办?倒也不是说从此以后不吃酱油,而是得懂得挑,懂得控量。
买酱油的时候,不妨看一下营养成分表,选择每百毫升钠含量低于5000毫克的;对甜味酱油要有警惕性,尤其是糖尿病人群,建议干脆别碰;有增鲜剂的酱油可以偶尔用,但不要当成日常的“味道担当”。

炒菜时少放点,用盐代替部分酱油调味也未尝不可。有时候,不加酱油的清炒蔬菜,反而更能吃出食材本身的味道。
说到底,酱油不只是一个调味品,更是饮食习惯的一部分。长期看,它对健康的影响远超想象。现在高血压、高血脂的人越来越多,不少人年纪轻轻就被查出动脉硬化、颈动脉斑块,其背后不光是油腻、久坐等问题,还有一个不容易被重视的关键因素——钠、糖、添加剂的长期摄入。而酱油,正是这三者集中出现的典型代表。

医生早就说过一句话:健康从舌尖开始,也毁于舌尖。吃得咸、吃得甜、吃得鲜,只图一时口感爽,结果却可能换来血管堵、脑梗、心梗。
尤其中老年人、三高人群,更要注意日常的饮食细节,哪怕只是炒个菜加几滴酱油,也不能随心所欲。身体不像机器,零件换了还能用,血管一旦堵上,治疗起来远比预防复杂多了。
有时候大家都觉得,吃一顿能出什么问题?但就是这种“不在意”,慢慢积累出问题来。一勺酱油吃不出什么变化,一瓶接一瓶吃下去,身体早晚有反应。血压高了、体检报告红了、医生的话开始听不懂了,到那时才后悔也迟了。

每次炒菜的时候多看一眼瓶身,多掂量一下该不该加、加多少,说不定就省了一次看病的钱。小细节,真不小。
参考文献:
[1]金英华,刘静.中国居民食盐摄入与高血压关系研究[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24, 32(4): 289-293.
[2]王志伟,李红.糖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5, 53(1): 45-49.
[3]刘明慧,张燕.高钠摄入与动脉硬化风险关联分析[J]. 营养学报, 2024, 46(5): 367-372.
[4]陈晓红,孙伟. 呈味核苷酸对人体代谢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23, 44(7): 112-116.
[5]李晶晶,赵群. 酱油中增鲜剂使用情况及其健康风险评估[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24, 36(3): 224-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