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医圈子里,“扶正祛邪”绝对是自带流量的“顶流热词”,念叨得多了,竟成了不少中医人心目中“包治百病的万能符咒”。
感冒了?拍腿断言:“必须扶正祛邪方能痊愈”;
脾胃弱?蹙眉感慨:“唯有扶正祛邪方可除去病根”;
就连崴了脚,都要牵强附会:“定是正气不固才让邪气钻了空子”。
可真相偏要撕破这份执念:“并非所有疾病都需扶正祛邪”,中医千年传承的智慧,从来不是单一词汇的机械复制,而是流淌在辨证里的源头活水,“扶正祛邪”不过是万千密钥中的一把,既非万能,更非唯一。
要参透这层道理,咱得先把“扶正祛邪”的内核掰扯清楚。
中医里的“正气”,并“抵抗力”的代名词,而是人体脏腑机能、气血津液、防御系统的综合具象,是维持生命态势的“根本底气”,好比一座城池里训练有素的守军,既要守护城门无恙,更要守护民生安宁;而“邪气”,则是一切扰乱身体平衡的“破坏者”——既包括风寒暑湿燥火这类外感之寇,也涵盖痰饮、瘀血等体内滋生的病理沉疴,像趁虚而入的盗匪,或是搅乱秩序的内乱分子。“扶正祛邪”的逻辑,是“攻守兼备”:既给守军增兵添粮、强基固本(扶正),又要围剿驱逐入侵者、扫清障碍(祛邪),妥妥适配“正邪胶着、虚实并存”的病症。比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既有肺脾气虚、卫外不固的“正气亏虚”,又有痰湿蕴肺、阻塞气道的“邪气滞留”,这时扶正与祛邪双管齐下,方能标本兼顾、断其病根。
可生活里的病症,远比“正邪对垒”的剧本复杂诡谲。可以说“扶正祛邪”从来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它的适用边界必须是“正气虚”与“邪气实”同时并存。如果只有邪气盛而正气未亏,比如急性肠胃炎、外感风寒初期,就该以“祛邪”为主,用解表、散寒、祛湿等方法直攻病邪,好比敌军刚入城立足未稳,赶紧集中兵力驱逐,根本无需画蛇添足地添兵补粮;如果只有正气虚而无明显邪气,比如单纯的气血不足、肝肾阴虚,又该以“扶正”为主,用益气、养血、滋阴等方法滋养身体,此时若强行“祛邪”,无异于让疲惫不堪的守军去打一场空无一人的仗,只会徒耗元气、雪上加霜。
我曾在施今墨再传弟子张大宁那里看到这样一个案例:那天,有位七十多岁的老者,在家人的挽扶下走进诊室时,眼皮都抬不起来,说自己失眠了大半年,每晚睁着眼睛到天亮,还伴着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夜里盗汗能把枕巾浸湿。此前他听人说“失眠都是邪气扰神”,找到的中医开的都是清热祛邪的草药,喝了半个多月,失眠没好,反而连饭都吃不下了,人都瘦了一圈。张大宁摸着他的脉,指尖轻轻感知着脉象的细弱无力,又看了看他舌红少苔的舌头,轻声叹道:“你这不是邪气扰神,是肝肾阴虚,身体里的‘阴液’就像干涸的河床,没法制约阳气,阳气浮在上面才睡不着。用祛邪药治阴虚,就像给口渴的人喂食盐,只会越治越糟。”随后她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方上只加了几味滋阴降火的中药。患者服用一周后再来复诊,精神头足了不少,老人笑着说:“终于能睡个安稳觉,吃饭也香了”。

在张大宁老师看来,除了“正邪盛衰”的差异,病症的“标本缓急”更能考验医者对“扶正祛邪”的取舍智慧。中医里的“本”是疾病的根本症结,“标”是表面症状,治则讲究“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俱急则标本同治”。
更有意思的是,有些病症压根不存在“正邪对立”,只是身体内部的“平衡器”出了故障。就像女性更年期的潮热、汗出、烦躁、失眠、心悸,这些症状不是“邪气压倒正气”,而是女性绝经前后肾气渐衰,阴阳失衡导致的——阴液不足,阳气就没了约束,像没了缰绳的小马,在身体里横冲直撞、肆意妄为。有位52岁的女性患者,绝经后每天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脾气也变得暴躁无比。女儿给她买了不少“补气养血”的保健品,结果越吃越上火,嘴角都起满了泡。张大宁老师并未对她用“扶正祛邪”,而是“调整阴阳”,用熟地、枸杞、麦冬滋阴补液,菊花、决明子、牡蛎平肝潜阳,再加点酸枣仁安神助眠,服药半个月后,她的潮热次数少了,睡眠也就好了,“终于找回了温柔的自己”。
在中医的治疗体系里,“扶正祛邪”只是众多治则中的一种,像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调理脏腑、消食导滞、活血化瘀等,都是各具神通的“密钥”。比如孩子积食,吃多了红烧肉、炸薯条,肚子胀得像皮球,这是脾胃运化功能失常,食物积滞在体内,治疗只需“消食导滞”,用山楂、神曲、麦芽煮水喝,帮助脾胃把“垃圾”排出去,既不用“扶正”,也不用“祛邪”;再比如外伤骨折,骨头断了,局部肿胀疼痛,治疗的核心是“活血化瘀、接骨续筋”,用红花、当归活血化瘀,骨碎补、续断接骨疗伤,让断裂的骨头重新长好,这和“正邪”也没半毛钱的关系。
为什么“扶正祛邪”会被奉为“万能公式”?说到底,是现代中医人对中医的认知陷入了“简单化”“功利化”的误区。一方面,科普内容往往偏爱传播朗朗上口、易于记忆的词汇,“扶正祛邪”四个字简洁有力、对仗工整,自然成了“流量明星”,而调整阴阳、调理脏腑等治则相对抽象,难以快速传播、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很多人治病、养生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觉得“扶正”就是进补、“祛邪”就是排毒,两者结合就是“全方位调理”,却忘了中医的核心是“辨证”——没有辨证的治疗,就像没有导航的行船,再精良的船只都有触礁沉没的风险;把中医的活智慧当成死公式,就像用一把直尺量遍天下曲线,用脚指头都可想得到,那是何等的荒谬!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让很多人对养生、治病充满焦虑,总想着找一个“万能方法”一劳永逸,于是“扶正祛邪”这类看似“全面”的治则,自然成了香饽饽。可中医从来不是“一刀切”的学问,它是一门充满灵活性和整体性的生命哲学。它看待人体,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器官,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看待疾病,不是单纯的“病因-症状”对应,而是人与自然、身体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扶正祛邪”也好,调整阴阳也罢,都是调和身体的手段,而非目的。一位真正的中医,绝不会用同一个治则治疗所有患者,而是根据病情、体质,辨证施治、对症下药,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境界。
养生治病就像穿鞋,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而中医的智慧,就是帮患者找到那双最合脚的“鞋子”,让身体在自然调和中,回归健康的本真。这,才是对中医最好的传承,也是对自己最负责任的养生态度——毕竟,生命从不是可以用单一公式计算的数值,而是需要用心呵护、辨证调养的鲜活旅程。
作者简介:
苏清杰,鲵龄源系列发明人。军旅16年,两次荣立二等功,八次三等功。离开部队后先是在两家知名医学院校任中医疑难病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员,后在中国老子文化公益基金管委会任常务副主任,并两次列入全国十大新闻人物候选人。现柏年中科首席科学家,国际旅居康养协会名誉会长、专家团首席专家。并有《国医大解读》等9部书稿出版,其中《临床血流变学》(合著)列为全国医学高等院校本科教材,《汉语编程基础》(合著)列入全国280多家大中院校计算机专业必修或选修教材。正在撰写近30万言的科普新作《新医林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