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气温一天天下降,很多正在服用降压药的中老年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冬天用药其实隐藏着不少健康隐患。冬季冷空气让血管收缩,本来就容易让血压升高。
但与此同时,药物的代谢和身体反应也会发生变化,如果没有做好调整或者注意,就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研究显示,冬季因为血压不稳导致的心脑血管急性事件比夏天高出约30%,其中大部分患者都在服用降压药,因此不能掉以轻心。

首先,低温和降压药联合可能引发血压过低。很多人以为冬天血压高,就算稍微低一点没关系,但实际上,老人在寒冷环境下血管收缩、心脏负担增加,如果药物剂量没有调整,很容易导致血压降得过低。
低血压的症状包括头晕、乏力、站立不稳,严重甚至会出现摔倒或休克。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老年人在冬季因低血压导致的摔倒事故占比比夏季高出约25%。
总而言之,这种情况很危险,却常被忽视。尤其是那些同时服用多种降压药的人群,药效叠加容易让血压降得更快。换句话说,即便是日常认为“没事”的轻微头晕,也可能是危险信号。

其次,冬天使用降压药容易导致体内电解质失衡。我们知道,很多降压药,特别是利尿剂,会让身体排出钠和钾,而在寒冷季节,人们的饮水量往往减少,容易出现脱水。
脱水本身就会让血液黏稠度上升,增加血栓风险,而药物进一步影响电解质,会引发心律失常。近期临床数据显示,冬季心律失常住院患者中,超过60%有长期服用降压药史,并且存在轻度脱水或电解质不平衡问题。
在笔者看来,这提醒大家不能忽略水分和矿物质的摄入,特别是老年人,哪怕感觉不渴,也要定时喝水,同时保证含钾食物适量摄入,如香蕉、番茄和豆制品。

再者,冬季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加大,而降压药使用不当反而可能掩盖早期症状。很多人觉得药物控制血压就安全了,但冬天寒冷导致心肌耗氧增加,如果血压忽高忽低,或者因为药物血压突然下降。
心梗或脑梗的症状可能不典型,表现为轻微胸闷、乏力、轻度头痛,很多老人会当成感冒或劳累,不及时就医。
研究显示,冬季心梗发病中,有近一半患者在发作前24小时血压出现异常波动,而他们都在服用降压药。换句话说,药物虽然保护了血压,但也可能让人忽略身体的警报信号。

因此,在入冬后,使用降压药的老年人一定要关注几个方面。首先是监测血压的频率要提高,特别是在早晨起床和晚间睡觉前,建议每天测量一次到两次,记录血压变化。
其次是根据气温变化调整药量,这个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能自行增减。总而言之,药物不是万能,冬天环境的影响必须考虑进去。

饮食方面也要同步调整。冬天人容易食欲增加,但过咸、过油的饮食会加重血压波动,尤其是那些降压药控制不完全的老人。
研究显示,每天食盐摄入超过6克的人群,冬季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同时,要注意水分和电解质摄入,避免因寒冷而减少饮水量,导致药物作用下电解质失衡。换句话说,药物和生活习惯必须配合,否则风险仍然存在。

运动方面也不能忽略。虽然冬天寒冷,但适量的运动对血压稳定非常重要。室内快走、伸展操、太极都是不错的选择,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和心肺功能。
尤其是那些长期服用降压药的老人,适度运动可以减少药物副作用,同时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数据显示,坚持中低强度运动的老人,冬季心梗或脑梗风险降低约20%。然而,运动量不能过大,否则血压可能出现剧烈波动,反而增加风险。

此外,冬天情绪和精神状态也会影响血压。寒冷天气容易让人情绪低落,压力增大,而压力和焦虑会让血压波动加大。
换言之,药物控制血压不能完全替代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调节。简单来说,规律作息、保持心情舒畅,也是一种保护措施。

总的来说,冬季服用降压药的老年人必须注意三个健康隐患:血压过低、体内电解质失衡、掩盖心脑血管异常信号。这三点相互关联,同时影响心脏、大脑和血管的健康。
换句话说,药物是工具,而环境、饮食、运动、心理和水分摄入都是重要配套措施。除非全面管理,否则降压药的作用会打折扣,甚至出现风险。

在笔者看来,这些风险其实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监测、生活调整和医生指导来规避。换言之,不是吓人,而是提醒家人和老人要有警觉。毕竟,冬天心脑血管问题发病率高,如果忽略这些细节,哪怕服药,也可能出现意外。
近期各大医院数据显示,严格管理血压、饮食、水分和运动的老人在冬季急性事件住院率比普通老年人低出30%左右,这就是最直接的数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