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宣传中心 钟艳宇
编辑 | 周亦川
2025年秋冬流感季已进入高发期,中国疾控中心第41周(10月6日-10月12日)监测周报显示,全国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甲型H3N2亚型已成为主流,占比高达85.5%,成为绝对优势毒株。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流行的H3N2毒株出现多重基因突变,带来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和致病性,给防控工作带来新挑战。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高燕教授、药学部主管药师杨佳丽结合国家卫健委最新防控部署与临床数据,从病毒认知、防护实操、用药规范到疫苗接种等核心维度展开解读,为公众提供一份权威可落地的家庭防护指南。
认识H3N2:变异中的“老牌劲敌”
1、H3N2病毒本质与2025变异特点
H3N2并非新发现的流感亚型,但2025年流行株的变异值得高度警惕。作为甲型流感病毒的重要成员,H3N2因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抗原性易变,始终保持着“狡猾多变”的特性。
2025年监测数据显示,该毒株的HA基因已累计出现12处氨基酸突变,其中受体结合域的三重突变(H156G、N197K、Q226L)导致两个关键变化:
传播力跃升:病毒与人体呼吸道细胞的结合亲和力提升2.3倍,密闭环境中传播半径扩大至1.5米。
免疫逃逸增强:抗原表位构象改变,使人群既往免疫保护效力下降,仅41%健康成人血清对其有有效中和抗体,65岁以上人群这一比例降至25%以下。
庆幸的是,目前主流抗病毒药物对其仍保持敏感性,且2025年流感疫苗已纳入该变异株成分,保护效力达68.3%。
2、2025年流行三大核心特点
结合国家卫健委预警与全国监测数据,专家总结出今年H3N2流感的显著流行特征:
流行季提前且强度高:相较于往年12月才达高峰的流感季,2025年10月南方省份已进入流行期,北方省份也出现明显上升趋势。
重症风险人群集中:5岁以下儿童、65岁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肥胖人群及孕产妇感染后并发肺炎、心肌炎等重症的比例升高,其中5岁以下儿童感染后重症率较普通人群高3~5倍。
传播场景聚集性明显:学校、养老院、写字楼等密闭人群密集场所已出现多起聚集性疫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污染物品传播,在通风不良环境中传播风险增加。
3、临床表现:与普通感冒的四大关键区别
很多人把流感当成重感冒,这是最常见的认知误区。高燕主任强调,H3N2感染的全身症状远重于普通感冒,典型表现可概括为"急、高、重、特"四大特征:

专家提示:这些重症预警信号要高度警惕,成人出现呼吸≥30次/分、血氧≤93%、肺部影像病灶进展明显;儿童持续高热超3天、拒食脱水;老年人意识模糊、基础病加重,出现上述情况需立即就医。
4、感染后科学应对四步法
隔离防护:居家隔离至少5天,退热24小时以上方可解除,咳嗽时用注意遮挡,家人接触需戴口罩。
精准用药:发病48小时内启动抗病毒治疗,可使重症率降低54%,高热时选用单一退热药。注意,儿童禁用阿司匹林类药物。
密切监测:每日测体温、呼吸、精神状态,重点关注高危人群,建议记录血氧饱和度,出现重症信号立即前往发热门诊。
对症护理:多饮水,1.5—2升/日,饮食清淡易消化,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干咳可喝蜂蜜水(1岁以上),痰多需拍背排痰。
预防先行:构建家庭防护三重屏障
1、全民通用:基础防护“三字诀”
高燕主任指出:流感防控没有特效药,基础防护的重要性不亚于疫苗接种。结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防控指南,日常防护需做到“三字诀”:
勤洗手:采用“七步洗手法”,用流动水+洗手液搓洗20秒以上,接触公共物品后、餐前便后必须洗手;无洗手条件时用75%酒精湿巾消毒。
戴口罩:进入医院、超市、地铁等密闭场所务必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或N95口罩,口罩潮湿或污染后及时更换;家人出现症状时全员佩戴口罩。
常通风:每日早晚各通风1次,每次30分钟以上,潮湿天气可缩短时长但增加频次;雾霾天可采用空气净化器辅助净化。
2、特殊人群:个性化家庭防护清单
针对高危人群特征,制定分人群防护方案:
(1)1.5岁以下儿童

(2)65岁以上老年人
基础管理:每日测血压、血糖,慢性病药物定时服用,避免擅自停药;
防护强化:外出必戴N95口罩,购物优先线上,减少探访;
环境适配:室温保持22~24℃,湿度50%~60%,常用物品放伸手可及处;
营养支持:每日摄入蛋白质1.2~1.5g/kg体重,增加抵抗力,如鸡蛋2个+牛奶500ml+瘦肉100g。
(3) 孕产妇
出行限制:孕早期、孕晚期减少外出,产检需家人陪同并全程戴N95口罩;
疫苗接种:孕期任何阶段均可接种流感疫苗,可降低感染风险;
症状处理:发热首选物理降温,≥38.5℃仅可用对乙酰氨基酚,禁用布洛芬;
就医提示:出现胸闷、胎动异常立即联系产科医生,告知流感接触史。
专家提示:慢性病患者(呼吸、心血管、糖尿病等)、BMI≥30的肥胖人群和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同样要注意。
3、家庭环境:消毒实操指南
家庭消毒不是越彻底越好,关键是找对重点区域。高燕主任强调,流感病毒对乙醇、次氯酸钠等消毒剂敏感,56℃ 30分钟即可灭活,家庭消毒可按“高频接触、重点区域”原则进行:
高频接触表面:门把手、开关、手机、遥控器、水龙头等,每日用75%酒精棉片擦拭,或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净。
餐饮具消毒:全家餐具分开使用,餐后用沸水煮沸15分钟,或用消毒柜高温消毒;感染者餐具单独存放消毒。
衣物清洁:外套、毛巾等每周清洗,用60℃以上热水洗涤并烘干;感染者衣物单独清洗,加用衣物消毒剂。
空气消毒:每日通风为主,必要时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每次30分钟,注意照射时人员离开房间。
用药指南:家庭药箱科学配置与使用
1、核心:抗病毒药物(需医生处方)
杨佳丽指出,抗病毒药物是流感治疗的关键,目前诊疗方案明确了三类有效药物,需根据人群选择:

特别提示:发病48小时内用药效果最佳,即使超过48小时,高危人群仍建议使用。
2、对症:治疗药物(可居家备用)
退热镇痛类
对乙酰氨基酚:成人300-600mg/次,儿童10-15mg/kg/次,间隔4-6小时。
布洛芬:成人200-400mg/次,儿童5-10mg/kg/次,间隔6-8小时。
特别提示:两者不可同时或交替使用,儿童禁用阿司匹林类药物。
止咳化痰类
干咳:右美沙芬(成人适用),15mg/次,每日3次。
痰多黏稠:氨溴索,成人30mg/次,儿童1.2-1.6mg/kg/日,分3次服用
特别提示:乙酰半胱氨酸服用时,需与抗生素间隔1-2小时。
缓解鼻塞流涕类
成人:伪麻黄碱滴鼻剂,每次每侧1-2滴,每日不超3次;
儿童:生理盐水滴鼻剂,安全无副作用,可随时使用。
特别提示: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用伪麻黄碱类药物。
胃肠道症状类
腹泻:蒙脱石散,成人3g/次,儿童1岁以下1g/次,与其他药物间隔1小时。
脱水:呕吐腹泻者需补充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按说明书冲兑,少量多次饮用。
3、用药禁忌与误区
绝对禁忌:儿童忌用阿司匹林,孕妇禁用法维拉韦,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对乙酰氨基酚。
常见误区:不要自行用抗生素,抗生素对流感病毒无效,仅在合并细菌感染(如肺炎、扁桃体化脓)时使用。
专家提示:不可自行使用糖皮质激素退热,可能掩盖病情并降低免疫力。
疫苗接种:破除误区,科学防护
结合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内容,高燕主任梳理了今年疫苗接种的关键要点:
1、 疫苗类型
三价疫苗:覆盖H3N2(2025变异株)、H1N1、乙型Victoria系
四价疫苗:在三价基础上增加乙型Yamagata系(近年极少检出)
专家建议:两者均可选择,重点人群优先接种四价疫苗
2、 接种时间
最佳时段:9-11月,目前补种仍有效,接种后2~4周产生抗体。
保护效力:对H3N2变异株中和效价是未接种者的5.2倍,可显著降低重症风险。
持续时间:免疫保护期6~8个月,无法维持至次年流感季。
3、 优先人群
5岁以下儿童、60岁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孕产妇、医务人员、养老机构工作人员、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照料者等重点人群应优先接种。
4、 六大误区:这些“坑”您踩过吗?
误区一:流感是小病,没必要打疫苗
答:2025年已有多例健康中青年因H3N2重症入院。数据显示疫苗可使全人群住院风险降低30%~50%,高危人群重症风险降低60%以上,即使感染也能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误区二:病毒变异快,打疫苗没用
答:这种观点过于绝对。2025年疫苗已针对性更新,保护效力达68.3%,即使部分“脱靶”,仍能提供交叉保护,使重症率下降40%以上,对老年人保护意义重大。
误区三:去年打了,今年不用打
答:流感疫苗需年年接种。2024年疫苗以H1N1为主要靶点,对今年H3N2保护力有限,且抗体水平随时间衰减,重新接种才能建立有效保护。
误区四:孕妇接种影响胎儿
答:这是最危险的误区,孕期接种安全且必要。研究显示,孕期接种可将胎儿出生后6个月内流感感染风险大大降低,且没有证据表明疫苗对胎儿有不良影响。
误区五:有基础病不能接种
答:恰恰相反,这类人群更需接种。除对疫苗成分过敏者外,慢性病患者病情稳定期均可接种,建议选择灭活疫苗,接种前可咨询主治医生。
误区六:等流行了再打也不迟
答:疫苗产生抗体需要时间。流感传播速度极快,等疫情暴发再接种,往往已错过最佳保护期,目前虽进入流行季,及时补种仍能减少重症风险。
面对2025年流感变异株的挑战,高燕主任强调:"流感防控是系统工程,需要疫苗接种、基础防护、科学用药三管齐下。"无论是健康人群还是高危群体,都应建立"预防为先、早诊早治"的意识,通过规范的家庭防护和科学的健康管理,降低感染风险。
国家卫健委已明确表示,将持续密切监测流感疫情变化,及时发布防控信息。作为个人,我们既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也是家庭防护的核心力量。希望这份指南能帮助大家科学应对流感季,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平稳度过这个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