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吴施楠
视频 | 章乐
编辑 | 袁月
作为一种年龄相关的健康问题,认知障碍正逐渐成为影响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隐形挑战。第21期#科普专家说慢病#特邀北京老年医院认知障碍诊疗中心主任、北京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吕继辉,和大家一起来了解认知障碍的症状表现并重点介绍居家照护的细节。
本期话题:北大教授辞职照顾认知障碍母亲,谁来关注照护者的身心?
吕继辉:艺术源于生活,除了北大教授的案例,门诊中也常见类似情况。在记忆门诊,每天都有家属反馈“照护太累,难以坚持”。因此,医生在关注患者治疗的同时,也会格外重视家属的身心健康,常会主动询问照料者的状态,了解其需求并提供建议。因为在诊疗中,医生面对的是整个受疾病影响的家庭。不少中年照料者,在感受到医生对自己的关怀时,常会瞬间泪流满面,足见这份长期且看似没有尽头的照护任务,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压力,他们是亟需社会关注和帮助的群体。
在照护层面,不同家庭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照护方式:有的子女选择亲自照料,有的会聘请保姆,有的则将老人送往养老机构或长期照护场所,定期前往看望。具体选择哪种方式,需要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包括子女的体力、工作性质,老人的病情状态,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最终选择对老人和家庭而言最合适的方式,并无统一的“最优解”。
在照护过程中,也有一些家属实现了职业转型。比如一位原本成功的企业家,辞职照料老人后,在学习照护技能、为家中老人改造认知友好型家居环境的过程中,发现了其中的专业性和需求,老人去世后便改行从事认知障碍老人家居改造设计,成为了相关领域的从业者;还有一位知名博主,因母亲患病,从间断工作到逐渐减少工作量,最终全职照料母亲,期间他每天分享母子俩的日常,后续将照护经验整理传播,不仅形成了新的职业,还获得了可观的收入,足以维持生计。
我曾针对认知障碍患者与子女照料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变化展开研究,发现这种关系是动态发展的:从最初的无法接受病情、难以适应角色转换,到逐渐找到长期坚持照护的内在动力。这份动力既源于孝道,也来自照护过程中对人生的新感悟与自我成长。不少照料者在调整心态后,会将照护经历视为自我成长的机会,尽管每个人的理解和选择不同,但这段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挣扎、无奈与矛盾冲突,即便如此,多数家属仍会在医生的指导下,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也无法决定是否会因遗传因素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就像无法选择手中拿到的是“好牌” 还是“坏牌”,但我们可以选择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朝着最好的目标努力,不让无法掌控的现实左右自己的心态与最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