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6月,德国被迫签署了《凡尔赛条约》。法国元帅福煦在听到消息后曾感叹:“这不是和平,而是二十年的休战。”他的话仿佛预示了未来——二十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惩罚极为严苛,注定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难以缓解。然而,令人好奇的是,意大利明明是一战的战胜国,却对凡尔赛体系心怀不满,最终也卷入了二战。
一、落差巨大的失望
意大利原本是“三国同盟”的一员,但在英、法等国的利诱下,于1915年4月签署了《伦敦条约》,并在5月向奥匈帝国宣战。条约规定,战后意大利可以获得伊斯特拉、的里雅斯特、南蒂罗尔、达尔马提亚、发罗拉及多德卡尼斯群岛。然而,在巴黎和会上,意大利的愿望几乎落空。
战后,意大利只获得了约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远远低于预期。为了战争,意大利付出了惨重代价:总共动员了约500万人,死亡65.5万,伤残145万。军费开支高达650亿里拉,而国家年收入仅200亿里拉。意大利人本希望通过战争获得更多利益,但现实却让他们失望透顶。
二、动荡的经济与社会
战争刺激了意大利工业的迅速发展,但战争结束后,军事订单取消,工业生产骤降,企业大量倒闭,导致超过100万人失业。与此同时,经济通货膨胀严重,1921年的物价比1913年上涨了441%,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了近一半。在这样的环境下,阶级矛盾愈发尖锐。
农村情况更为严峻。大片耕地荒废,约有100多万退伍士兵主要来自农村地区。战前,政府承诺他们退役后会分得土地,但战后承诺未兑现。城乡矛盾加剧,城市爆发工人罢工,农村发生占地运动,整个国家陷入混乱。

三、法西斯势力崛起
墨索里尼曾是意大利社会党的左派领导人,担任过机关报《前进报》主编,但因支持意大利参战而被开除。此后,他政治立场急速右转,抓住国家混乱局势发展法西斯党。他提出“扩大小农所有制”“分土地给农民”的口号,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同时,他在报纸上歌颂军人,承诺为退伍军人分配土地,也收获了退伍军人的拥护。

墨索里尼还提出“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将享受劳保的年龄从65岁降至55岁”等政策,通过“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使法西斯党迅速发展。在他眼中,世界格局需要重新调整,而地中海的主导权理应属于意大利。
通过这些错综复杂的历史因素,可以理解为何意大利在一战后对国际秩序不满,并最终在二战中扮演重要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