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周亦川
编辑 | 袁月
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消息,2025年10月27日,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产生中选结果。此次集采共纳入55种药品,覆盖抗感染、抗过敏、抗肿瘤、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消炎镇痛等领域常用药品,全国共4.6万家医药机构参加报量,445家企业的794个产品参与投标,其中272家企业的453个产品获得拟中选资格。
有哪些产品值得关注?格隆汇发文介绍,华东医药(西安)博华制药有限公司、西藏金岳医药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获得奥拉帕利口服常释剂型的拟中选资格,原研企业阿斯利康丢标。该药物是全球首个PARP抑制剂,用于卵巢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是“精准抗癌”的代表药物,2024年在国内公立医院销售额超10亿元。
财联社关注的是奥司他韦颗粒剂,这是儿童流感药市场主流防治药物,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该品种在国内公立医院销售额约20亿元,最终由湖南慧泽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和成都第一制药有限公司拟中选。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儿童医院药学部主任郭鹏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解读,本次集采关注儿童药供应保障,对小规格的口服溶液、注射剂等儿童适宜剂型,在价格折算方式上有所倾斜,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供应积极性。
儿童用药的核心保障逻辑应该是以合理价格换供应,“由于儿童患者群较成人少,如果企业合理的利润得到了保障,才能激励其投入研发和生产;另外,儿童患者用药有别于成人,因此基于临床需求为导向,是研发适配儿童药物的根本。”他期待未来集采政策能进一步细化儿童药分类标准,构建“政策扶植、临床导向、企业激励”的三维保障体系。
药品价格降下去了,质量也出现了明显缩水?南京大学卫生政策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顾海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此前多批集采开标过程中,少数企业为抢占市场,不惜报出远低于合理区间的“地板价”内卷,这种行为不仅严重扭曲市场竞争秩序,也容易埋下药品质量与稳定供应的隐患,既影响了集采制度的可持续运行,也影响了患者用药安全与可及性。
相较于前十批集采,第十一批集采的市场竞争激烈程度显著提升,但“反内卷”作为此次集采的核心原则之一,通过1亿元以下规模产品不集采、设置“锚点价”防止极端低价冲击、引入复活机制、事前反复宣介引导企业科学报价等措施,保持了较高中选率,中选产品平均价差较此前批次明显缩小。
相较往年,今年企业报价整体“正常且平稳”,未出现大规模异常低价,这背后是集采政策的多维度优化成效显著。例如今年集采规则设定价格锚点,以入围药品均价的50%作为价差计算锚点,若企业报价低于该‘锚点’则不会干扰其他正常报价企业,避免企业过度内卷。
顾海补充,为了保障药品质量,除对企业的实际生产经验提出要求,还要求投标药品2年内不存在抽检不合格、所在生产线2年内不存在违反GMP的情况外,最低中标价企业将接受额外监管,最低价中标价格的企业提交成本声明,无法合理解释的将受到相应处置;国家药监局同步加强飞检频次与不良反应监测,确保低价不低质。
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江滨也表示,参与集采的药品需通过一致性评价,确保与原研药质量和疗效一致;药监局实施“企业和品种双全覆盖”监督检查检验,对假药劣药实行“入刑及10-30倍罚款”的严格处罚,企业铤而走险的成本极高;集采品种多为上市多年的成熟品种,药性清晰、监管经验丰富,质量风险可控。
以下是拟中选结果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