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80岁高龄的李先生在河南省胸科医院呼吸病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六病区成功接受了一项创新的自体血封堵技术治疗,解决了困扰他多时的难治性气胸问题,为众多因肺功能差、无法耐受外科手术的气胸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李先生有长期吸烟史,肺功能较差,过去就曾发生过气胸。这次气胸复发后,因肺功能无法承受外科手术创伤,只能依靠传统的胸腔闭式引流治疗。然而,经过长期留置引流管,他的肺漏气情况仍迟迟不能改善,治疗效果不佳,身心备受煎熬。
患者来到河南省胸科医院就诊入院后,经过详细的检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六病区副主任韩俊垒确诊李先生所患的是临床处理颇为棘手的难治性气胸。鉴于患者高龄,且基础状况复杂,无法承受外科手术,治疗团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据韩俊垒介绍,针对此类无法手术的难治性气胸,传统的内科介入治疗方法主要有几种:在支气管内植入单向活瓣,但费用相对较高,且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植入多个活瓣才能奏效;使用硅胶塞进行封堵,但存在移位的风险;放置支架,同样属于异物植入。
在全面评估了李先生的病情后,韩俊垒及其团队经过审慎考量,最终为患者选择了一种更为巧妙、创伤更小且经济实惠的创新疗法——自体血支气管封堵术。
“这项技术的原理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术前找到漏气的引流支气管,将患者自身的少量血液抽出来,经过封堵球囊注射到引流的支气管,并且在注射自体血的前后注射凝血药物。”韩俊垒解释道,“血液在目标位置会迅速形成短暂稳固的血栓,从而像‘水泥’一样牢牢封堵住破口,阻止空气继续漏入胸腔。”
据韩俊垒介绍,这项技术对操作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医生具备娴熟的气管镜技术和精准的球囊封堵定位能力。同时,该技术存在以下几点优势:材料取自患者自身,成本极低,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如果需要,可以反复进行注射,直至达到满意的封堵效果;最重要的是,整个过程不植入任何外来异物,避免了因异物存留可能带来的长期不适或并发症风险,即使最终封堵效果不理想,注入的血液也能被人体自行吸收,不留后患。整个手术在局部麻醉下即可完成,耗时短,能将手术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对高龄、体弱的患者尤为友好。
此次自体血封堵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河南省胸科医院在呼吸介入治疗领域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韩俊垒说,这项技术为那些传统内科治疗效果不佳、又因肺功能等因素无法接受外科手术的难治性气胸患者,提供了一个安全、有效、经济的新选择,真正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精准化治疗理念。
责编:韦永柔
审核:李伟强
终审:杜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