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已过,枝头落叶纷飞,大地开始封藏。你是否感觉身体更容易疲惫,手脚渐渐冰凉,睡眠也变深了?这并非错觉,而是自然在向我们发出信号——“养藏”的季节,正式开始了。

《黄帝内经》早有明训:“冬三月,此谓闭藏。”霜降作为秋季最后一个节气,正是从“秋收”过渡到“冬藏”的关键节点。此时顺应天时,为身体打下坚实基础,关乎整个冬天的健康状态。
“养藏”之本:藏精、藏气、藏神
古人所说的“养藏”,远非简单的保暖进补,而是有三大核心:
藏精:为身体储备足够的物质基础
藏气:收敛阳气,使其深藏于内
藏神:安定心神,避免外泄耗散
理解了这三层含义,才能真正把握冬季养生的精髓。
古法“三灸”:补阳固本,唤醒身体自愈力
艾灸作为传承千年的智慧,在补阳固本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霜降后重点艾灸三个穴位,事半功倍:
一灸关元——藏精之要穴
位于肚脐下四指,被誉为“丹田”所在。此穴关乎先天元气,艾灸关元能培补元气、温煦下焦,改善腰膝酸软、夜尿频繁等问题。每周灸2-3次,每次15分钟,让身体精气有足够的“库存”过冬。
二灸足三里——养胃之明星
膝眼下四指,胫骨旁开一指。这是健脾和胃的第一要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霜降后天气转寒,最易胃部不适,艾灸此穴能增强消化功能,为身体提供充足养分。
三灸大椎——御寒之门户
低头时颈后最突出的骨头下方。大椎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统摄一身阳气。此处受寒,寒气直入脏腑;此处温暖,阳气遍布全身。感觉畏寒怕冷时灸大椎,很快就能全身暖和。
养生“三忌”:避开花样伤身的陷阱
只知道做什么还不够,懂得不做什么更为重要:
一忌熬夜耗精——子时前必睡
冬三月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晚上11点至凌晨3点是肝胆经当令时间,深度睡眠才能完成精血的转化和修复。违背这个规律,就是在透支春天的生机。
二忌大汗泄气——运动宜和缓
“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归冒犯寒威。”冬季运动忌大汗淋漓,因为汗出则阳气随之外泄。推荐八段锦、太极拳、散步等和缓运动,以身体微微发热为度。
三忌寒从脚起——保暖有重点
“寒从脚下起”,双脚离心脏最远,血液循环差,最易受寒。睡前用热水泡脚20分钟(水温40℃左右),泡到后背微微发汗,既能驱寒,又能助眠。
霜降养生一日指南
清晨:醒来不急起身,双手搓热敷肾区(后腰)3分钟
正午:阳光充足时散步20分钟,吸收自然界阳气
傍晚:关元穴艾灸15分钟,配合深长呼吸
睡前:热水泡脚,按摩脚底涌泉穴5分钟
顺应天时:养藏是为了更好的生发
这些看似简单的方法,背后是“天人相应”的深邃智慧。现代研究也证实,冬季适当温补能增强免疫力,改善末梢循环,调节神经系统功能。
如今气候变迁,我们的生活环境与古人不同,但身体与自然相应的本质未变。在这个霜降时节,不妨暂时放下忙碌,倾听身体的声音,用古老的智慧滋养自己。
养生,不是与时间的对抗,而是与自然的共舞。现在开始“养藏”,不仅是为了抵御即将到来的寒冬,更是为来年春天的生发积蓄力量。当你顺应着节律生活,就会发现:健康,本就该如此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