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儿科 主任医师 陈自佳
为传承岐黄薪火,弘扬中医智慧,即日起,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将陆续推出【铭科领航・儿科】系列内容。
王素梅教授及其团队深耕中医儿科抽动症、多动症领域,精研辩证理论与中西医结合疗法,以近50年临床经验与学术积淀,守护万千患儿的成长健康。
本系列将汇集王素梅教授及其团队潜心总结儿科疾病科普知识,以及青年医者的跟师临证感悟,记录从"扶土抑木"理论到辨症施治的临床实践之路。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写在一百多年前特鲁多医生墓志铭上的这三句话,对今天的医学界仍然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作为医生,不能只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冷静观察,而应该去体验,去共情。如何能把这种医学人文关怀贯穿在治疗中,获得更好的疗效?我在跟王老师出诊中发现了几个小诀窍。
首先,寻病因。这里的“病因”不仅仅是导致疾病本身的原因,更多的是影响疾病康复的原因。抽动障碍、多动症患儿首诊时王老师一定要跟家长、患儿交流,抽丝剥茧,找出在家庭关系、生活氛围、学习教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需要时,王老师还会将父母和患儿分开问话,仔细探究每个人的“心结”。有个抽动多年的14岁大男孩,当王老师问他最近有哪些进步时,孩子说最近都在研究古代酷刑,包括“凌迟、车裂”之类的,还面带微笑侃侃而谈凌迟是怎样的“千刀万剐”。我们听到后都很震惊,但孩子的父母一直是木然的表情。王老师询问了家长,发现孩子的这种心理更多跟父母关系差、经常吵闹有关,当父母吵闹时,孩子的抽动症状就会加重。
无独有偶,另一个抽动障碍的男孩,共患有非常严重的强迫症,不停地拔自己的眉毛,以至于一侧的眉毛已经拔秃了。妈妈看着心疼,越心疼越想盯着孩子,越盯着孩子越紧张,恶性循环。所以王老师经常说,不同的家庭各有不同,寻找“病因”,营造宽松的家庭环境,对抽动患儿的病情尤为重要。
其次,制方针。针对“病因”怎么制定治疗方针和措施,王老师经常有自己的一些“怪招”。小孩子都喜欢吃冰激凌,但对于平常脾胃不好、反复感冒发烧的孩子,家长们就会控制得比较严格了。对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孩子,王老师说会让孩子吃冰棍,慢慢含在口里,可以解馋,还可以缓解咽痛等症状。孩子们听了都是雀跃不已,个个忍着高烧咽痛,脸上满是欣喜,觉得就是王奶奶好。如果是抽动障碍的患儿,王老师会结合孩子的性格、心理,制定不同的“话疗”内容。鼓励内向的孩子每次自己叙述病情,增加交流;让暴躁的孩子写书法、练下棋;希望爱弹钢琴的孩子演奏的时候能邀请自己……王老师总是会看到孩子们的闪光点,让孩子感到被人欣赏的那份肯定。
再者,心同治。孩子得病往往是全家人发愁,尤其是像抽动障碍、多动症、自闭症等,治疗不可能一蹴而就,更折磨父母的身心。临床发现,孩子出现症状后,往往先“崩溃”的是父母。有一个妈妈说着自己在怀孕期间如何小心,孩子出生后怎么细心,甚至能数清孩子晨起掉在枕巾上的头发根数和一小时内的眨眼次数。父母觉得自己的辛苦孩子不理解,可孩子觉得为什么父母要“监视”自己。王老师在给孩子开药的同时,往往会对父母也进行开导教育,让家长不要焦虑,保持平和的心态,与孩子磨合出合适、宽松的生活模式,才会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治疗并不仅意味着治愈某种疾病,它更重要的在于体恤和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每个孩子都应该成为一个冠军,每个孩子都不应该被放弃。有人会很奇怪王老师在诊疗的过程中所问的问题,医生开好药就行,为何还要管患者的家庭问题?殊不知此“管”非彼“管”,清官难断家务事,更多的是通过谈话的形式让家长感受到医生是理解我的,是能体会到我的难处和辛苦;让孩子觉得“医生是跟我一心的,能帮我战胜病魔,与爸爸妈妈快乐生活”。而家长的心情和观念正是影响孩子性格、促进疾病恢复的最重要的“良药”。
上一篇:夏天该出点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