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1976年邓小平连下3道命令,当场反对总理遗嘱,有什么原因?
创始人
2024-11-09 09:07:38
0

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有的轻于鸿毛,有的重于泰山。周总理逝世对每个国人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痛,为了表达最总理的敬仰,群众自发为总理送行。治丧委员会遵照遗嘱,没有办公开的追悼会,可是从王府井到八宝山的路旁早就人头攒动,一月的北京寒风刺骨,可大家的心都是热的,几十万人十里长街送总理,让世界看到了人民对总理的爱。

1976年的冬天格外的寒冷,总理逝世当天,中央正在开会,得知消息后邓小平立即站起来,接连下了三道命令,然后直奔医院。新来的朋友可以点击关注,本期就带大家解密周总理逝世后,邓小平下了什么命令,为何拒绝了总理遗愿。

总理逝世

1976年1月5日晚,周总理接受了最后一次手术,本来毛主席非常反感动手术,因为陈毅等其他同志都是在手术后逝世的,他太担心总理的安危了。最后在叶剑英元帅的劝导下,才勉强同意手术方案,医生团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后,手术进行的很顺利。但两天后总理突然再次昏迷,晚上11点左右总理缓缓睁眼,他对身边的医生和护士表示感谢。

“非常谢谢你们的工作,我没有事了,你们去休息吧,多关心一下其他病人,他们更需要你们……”身旁的工作人员听到总理微弱的声音,忍不住地掉眼泪,他操劳了一生,在这种情况下想的还是别人。

谁知道,这句话却是总理的最后一句,第二天早上9时,值班医生听到总理病房的铃声响起,此刻走廊的其他医生护士也都发现了,大家纷纷跑进病房,用了所有方案抢救都无济于事。最终,一代伟人周总理于1976年1月8日9时5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其实总理对生死看的很淡,他知道自己的病情后,从没有消极对待,而是抓紧时间去工作,尽可能多地为国家多做点事。一次会见外宾时,对方问总理的身体情况,他非常幽默地说:“我已经收到马克思的请贴了,今后的工作交给小平同志,国务院的就由他接替我,我很了解这位同志,他比我能力强。我相信你们能和他相处的很好。”

本是一次暖心的问候,总理三句不离工作,他最不希望自己的私人事情影响到工作。

邓小平下三个命令

8日上午,中央政治局正在开会,国内外形势不太好,大家眉头紧缩。这时汪东兴推门而入,有的领导神色惊讶,忙问他发生什么事了。能够不经通报直接打断中央会议的,由汪东兴亲自汇报的,一定是大事。汪东兴环顾下四周,朝着邓小平和叶剑英的方向轻轻地说道:“周总理在9时57分逝世了!”

不等汪东兴说完,基本上总理两个字说出来邓小平就站起来了,他径直朝门外走去。这时有人提醒会议还没有结束,于是他站定后转身,深吸一口气连下三道命令:

第一,立即给毛主席汇报总理逝世的消息,并且组建治丧委员会,叶剑英任负责人,必须处理好总理后事。

第二,通过外交部向各国发出讣告,并且中国驻外大使馆降半旗致哀。

第三,命令全军做好应对突发情况的准备,海防和空防部队要进入一级战备,时刻关注局势变化。

邓小平部署完毕后,叶剑英元帅立即起身表示赞同,接着他亲自前往作战部,部署军队任务。据身边人回忆,邓小平在赶往医院的路上默默擦眼泪,他对周总理有很深的感情,两人的友谊跨越了多半个世纪,就像邓小平长子邓朴方说的那样:

“知晓总理去世的消息,我父亲的伤心是常人无法理解的。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父亲平时非常冷静,面对生死也置之不理,可是当看到战友离开后,对他的打击是很大的,需要很长时间去缓解。”

邓小平与周总理的友情

那周恩来对邓小平来说意味着什么呢?这一切,都要从法国开始说起,那时他们都是有志青年,为了拯救国家和民族,飘洋过海来到法兰西。1922年,年仅18岁的邓小平是旅法青年中年纪尚小的一位,可他的才华是最耀眼的,在巴黎他跟着周恩来办刊物,开豆腐店,一边宣传革命思想,一边想办法给国内革命筹款。

周恩来在这群青年中注意到这个年纪小,个头低,但是很有能力的邓小平,最难能可贵的是此人肯吃苦,不管多难的事他都会坚持做完,一丝不苟。邓小平在经商能力上很有天赋,当时留学生条件很差,大家吃不上饭,一个个都骨瘦如柴,周恩来作为负责人就想办法增加收入,于是才开办了豆腐店。

其他青年也做了别的买卖,可很多人把来法的初衷忘掉了,大家都以挣钱为主要目的,不过周恩来和邓小平始终坚持最初的理想。

两人在国外互相鼓励,一直相互支撑着走下去,晚年邓小平在访谈中被问到在欧洲跟谁关系最好了,他想都不想就说是周恩来。他把周恩来当作兄长,两人相处时间最长,关系最好。

回国后两人被秘密派往上海,因为四一二政变后,国民党在全国营造白色恐怖,共产党组织受到了重创。两人此行的任务就是要重新组建上海的地下党组织,恢复交通网。周恩来任政治局常委,邓小平为中央秘书长,主要协助周恩来处理日常工作。

邓小平经常以书记员的身份参会,每次开会他经过低头记笔记,很少表态发言,但每次被点名发言时,总能直指问题要害,非常有见地。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任国务院副总理,和周总理再一次并肩战斗。1952年8月17日,总理应邀出访苏联时,在国务院会议中表态,他离开后的这段时间里,由小平同志代行总理职权,一切工作由他全权负责,这种信任没有知根知底的了解是不可能有的,可以说在周总理眼中邓小平完全能够取代自己。

在国务院的那几年,邓小平的工作能力得到了上级的认可,他分管的领域是最多的,就连毛主席也感叹:“小平同志不管是搞军事,还是搞政治都是一把好手,可谓能文能武。”

1972年6月,总理小便经常带血,经过检查确诊患膀胱癌。因为病情发现的还算及时,主治医生还有办法能应对这个病,可是总理的脾气让医生头疼。他为了工作可以不吃不喝,就连开的药也不按时吃,每次约好去医院都会借口工作不去,就这样最宝贵的治疗时间浪费了。

医生提醒这个病要多喝水才行,可总理解释不能多喝水,因为自己工作太多了,要是喝水的话很多会和文件没时间搞,会见客人的时候也会去厕所,不合适,所有从确诊后总理的治疗不是很顺利,秘书和医生需要耗费大量口舌才能劝他按时吃药和检查。

不为人知的是,他知道自己的病没有好的可能,医生能做的是暂时控制住病情,可自己的身体情况他最清楚,所以当务之急是找到接班人,如果这个任务没有完成自己不会原谅自己。

此刻他和毛主席都同时想到了一个人——邓小平。当时邓小平一家住在江西,周恩来特意写信告诉江西省委,考虑到邓小平夫妇已经六十多岁,一定要照顾好他们的生活,最好住在南昌,有一个独立小院。生活环境要好一点,避免被打扰。这些安排邓小平都被蒙在鼓里,他不知道这位老战友还牵挂着自己。

1973年1月5日,周恩来连续工作了二十个小时,他的身体累到了极限,由于受不了病痛,他不得不睡一会,此时医生张佐良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他这天根本没有离开过房间,总理非常固执,坚持要把手头的工作做完。

张佐良此时困意袭来,他回屋倒头就睡,可没多久秘书冲进房间摇醒他,秘书没有说话张佐良就知道坏事了,赶紧跑进总理卧室。只见总理的血尿更严重了,可见病情在进一步恶化,总理也醒了,他摆摆手示意他们出去。那天总理想了很多,他预感时间来不及了,必须要加快进度,早日让邓小平接班。

1975年9月20日,总理再一次陷入昏迷,邓小平等负责同志守在手术室门前,总理艰难地挺过这一关,于是在手术室门前他拉着邓小平的手紧紧不放,然后环顾四周告诉众人:“小平同志这一年干的比我好很多,我和毛主席都非常支持你!” 

这句话对邓小平来说太需要了,能得到两位领袖的认可,对他的帮助实在太大了。周总理也想在自己的最后一段时间发挥作用,尽可能多帮一把小平。

总理三个遗愿只实现了一个

他在弥留之际,曾向夫人邓颖超同志交代了三个遗嘱:“第一,不要遗体告别仪式;第二,不要举行任何形式的追悼会;第三,不要保留骨灰。”

他签署了遗体解剖协议,自己换了癌症,可以好好让医生检查一下,为我国的医学事业做贡献。另外,骨灰不要保留,就撒到祖国大地上,也能当作肥料继续为人民服务。当邓颖超把遗嘱转达给治丧委员会时,李先念率先反对,他认为别人可以,周总理坚决不能开这个头,就算组织答应了全国人民也不答应。

邓小平完全支持李先念的说法,周总理不是一般人,他必须要接受全国人民的厚葬,国家不搞追悼会和告别仪式,是和人民对着干,这不是共产党应该做的。另外骨灰可以分两部分,一部分保留在八宝山,一部分撒向祖国大地,最大程度满足总理遗愿。

除了考虑全国人民的感情外,李先念和邓小平也从个人感情出发,他们都与总理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所以没有任何的悼念活动是无法接受的,只有好好处理总理的后事,才能对得起当年的知遇之恩和战友之情。邓小平遭遇挫折时,都有总理在背后默默的支持,这种恩情他永远也不会忘。

夫人的态度也很坚决,特别是骨灰的处理上,周总理早就预料到大家会拒绝,就要求夫人一定要守约,不能辜负他。所以在邓颖超的坚持下,毛主席亲自批示骨灰按照总理遗嘱办,但告别仪式和追悼会必须要举行,这是全国人民的心声。

1976年1月11日下午4点40分,周总理的灵车秘密向八宝山革命公墓驶去,但北京市民不知从哪得来消息,不约而同地前往十里长街为他送行。邓颖超让司机开快点,不想麻烦群众,但司机还是放慢了车速,让人民再最后看一眼他们最敬爱的总理。

一时间,亿万同胞齐伤悲,神州大地一片哀痛,1月16日晚8点,飞机带着总理的骨灰起飞后,绕着北京转了一圈,让总理最后再看看他的国家和人民,随后在北京上空、密云水库、天津海河和山东滨州黄河入海口四个地点抛撒总理的全部骨灰,从此操劳一生的周总理在天上注视着他的人民,见证着国家的发展。

后记

总理逝世后,邓小平不负重托,领导中国向新的历史征程昂首迈进。要说周恩来与邓小平的情谊有多深,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关系翻遍中国历史也找不到,他们在风风雨雨中经历生死,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共同目标而努力。人生难得有知己,周恩来和邓小平就是真正的知己,他们相辅相成,相互成就。

两人工作作风有很大的不同,总理说小平工作是举重若轻,自己是举轻若重,然而他们的理想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点就足够了。我们能生活在如此幸福的时代里,绝不能忘记老一辈们的付出,他们将自己全部奉献给了国家,才能有中国的今天。

臧克家说过: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为了新中国不懈奉献的先辈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医教你正确认识宫寒 “宫寒”是许多女性耳熟能详的中医概念,但当被问及具体含义时,多数人会陷入困惑:有人认为这是子宫实际温...
前列腺癌被称为“沉默杀手” 医... 近日,78岁的香港著名演员罗家英坦言前列腺癌复发,正在接受治疗。他乐观豁达的态度引发公众广泛关注,也...
突然失语,提防脑梗死 家住衡阳常宁市70岁的李宁兰老人前段时间突然不会说话了,因为没有其他不适,自己也没在意。直到第二天,...
男人早泄如何保健? 如何治疗心... 虽说性生活属于个人比较隐私的方面,但在日常生活中,早泄对患者本身或夫妻来说影响都比较大,一方面是因为...
“小疖子”惹出“大麻烦” 专家... 本报讯(记者 张琦 通讯员 于秀芝 张雪凝)炎炎夏日,不少人选择火锅烧烤配冰啤,还有一些人熬夜加班导...
后期抑郁症的有哪些症状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而在疾病发展到后期,...
《2025 年入园疫苗指南》 一文读懂:2025 年入园必备疫苗清单及接种注意事项 各位家长朋友们,孩子即将入园,疫苗接种可是一...
请参考 | 男性功能障碍一例 男性性功能障碍是常见的男性疾病,约35%男性存在此类情况,常见于青年、及中年群体。其病因以精神因素为...
硬皮病患者常吃三种水果,治疗效... 本文由【作者:15 810593 775】编辑,如有问题可联系作者。 当皮肤渐渐变得紧绷如铠甲,关节...
身材决定寿命?医生发现:活过8...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
原创 今... 今年真是个有故事的年份。农历闰六月,像长寿面里多添的一截面条,让夏天显得比往常更长些。你看日历,阳历...
悬壶祛痹录:吴英萍风湿病学的当... 在风湿病诊疗领域,吴英萍教授的名字如同一面旗帜。深耕中医风湿病学五十余年来,她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
透析患者注意:贫血竟会悄悄损害... 你是不是也听说过,长期透析的病人容易感到疲惫、记忆力减退?这背后其实有一个重要的因素——贫血。最近,...
妇科B超单上的"卵巢... "医生,我体检发现卵巢囊肿,是不是要手术啊?"——别急,咱们先跟随北京嘉佩乐妇科医生一起来分析一下这...
女人对自己好点!这3种食物该吃... 姐妹们,我们每天忙里忙外,操持家事,还要兼顾赚钱,但是,可别亏待了自己哦!真正的爱自己,就从“好好吃...
糖尿病新突破:GLP-1类药物... 近年来,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不断取得新进展,而在第85届美国糖尿病协会科学年会上,GLP-1受体激动剂(...
癌症来之前,大多可能会经历的癌... 癌症是无情的,它让无数鲜活的生命沉寂下来,让无数绚烂多彩的人生变得黯淡无光,让无数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 记者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获悉,8月16日17时30分至8...
每天7000步,揭开长寿秘诀的... 你有没有试过为了健康,每天逼自己走上万步?其实,不用那么拼命。最近的一项研究揭示,每天只需7000步...
用男人思维跟他相处,无往不利 在感情里,不少姑娘常常陷入拧巴与内耗, 在患得患失中消耗着自己的热情与能量。 其实,不妨换个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