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编辑 | 原野
今年的体检报告,你拿到了吗?密密麻麻的指标、醒目的箭头、模糊不清的”建议复查”……看完仍然一头雾水,甚至有点焦虑?
别急——如果有一本书,能帮你5分钟看懂体检“天书”,还能告诉你它背后的秘密,以及下一步该做什么、怎么吃、怎么养,你会不会立刻想拥有它?
《体检真相》来了!
由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重庆市科学传播专家团联合重庆大学出版社历时两年打磨。基于对体检中心“10万+”真实的体检大数据的分析, 筛选出三大结节、四大炎症、肝功能异常、HPV感染等公众体检最易出现的52大健康问题,全面而深入地解析健康体检的奥秘。
来源 /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 懂报告,5分钟拆解“天书指标”:箭头代表什么?结节3mm要不要紧?HPV阳性意味着什么?书中用通俗语言+直观图解,让你对号入座,不再百度半天还越查越慌。
- 明方向,异常结果不再“干瞪眼”:该挂哪个科?多久复查一次?需要用药还是观察?每个问题都配有清晰行动指引,避免盲目就诊、瞎担心。
- 会调理,饮食/运动/作息方案直接用:脂肪肝怎么吃?结节怎么养?HPV感染怎么调?书中提供可落地的生活干预方案,把健康管理融入日常,轻松执行不费力。
这不是一本高高在上的医学教科书,而是一本专为普通体检人群量身打造的健康指南——不讲空话,只给答案;不说术语,只教实操。
- 巧妙设计:52个问题,正好对应一年52周。每周花10分钟(通勤、午休、睡前),就能解锁一个健康知识点,条目清晰、随手检索,零压力养成健康习惯。
- 好读好用:拒绝枯燥说教,专治各种“看不懂”!语言幽默接地气,搭配四川美术学院布志国团队精心绘制的插图,复杂医学知识一目了然,老年人也能看懂。
- 实用导向:不仅解释“是什么”:教你看懂报告上的异常信号,理解各项指标的含义及背后的健康信息;更告诉你“怎么办”:结合真实案例+最新研究,提供个性化改善建议和预防策略,让你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
精彩内容提前看之一:甲状腺结节——别忽视脖子上的“小包”
你有没有在洗脸、照镜子时,偶然发现脖子一侧多了一个凸起的“小包”?不痛不痒,也没什么不适,但心里总是忐忑不安,怀疑是不是得了什么严重的病?
别急,这很可能是甲状腺结节。如今,随着体检越来越普及,很多人都在体检报告中看到了“TI-RADS分级”“甲状腺结节”等陌生词汇。它们到底意味着什么?出现甲状腺结节后,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呢?
来源 /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良性还是恶性?彩超分级给答案
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由甲状腺左叶、右叶及峡部组成,形状像一只蝴蝶。甲状腺对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兴奋性以及胃肠功能的 消化和吸收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甲状腺结节,是指甲状腺细胞在局部异常生长所致的病变,即甲状腺内部出现的团块状改变,分为良性结节和恶性结节,恶性结节就是我们常说的甲状腺癌。
为了判断结节的性质,医生会参考甲状腺彩超TI-RADS分级,通过不同的级别来判断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同时,针对不同的级别,也有相应的应对方式。
- 1类:正常的甲状腺,无病灶,恶性风险为0。
- 2类:可确诊的甲状腺良性结节,恶性风险为0,临床 建议长期(12个月)间隔随访。
- 3类:良性可能较大的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2%,临床建议中长期(6个月)间隔随访。
- 4A类:有一定恶性可能的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为2%~10%,临床 建议首选短期(3个月)间隔随访;次选细针穿刺活检;如果活检结果为阴性, 则继续短期随访。
- 4B类:有相当恶性可能的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为10%~50%,临床 建议首选细针穿刺活检;若活检结果为阴性,可短期间隔重复穿刺,或考虑手术治疗。
- 4C类:有极大恶性可能的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为50%~90%,临床 建议首选外科手术治疗;次选细针穿刺活检后手术治疗。
- 5类:可确诊的甲状腺恶性结节,恶性风险>90%,临床建议立即外科 手术治疗。
- 6类:病理证实的甲状腺恶性结节。
虽然绝大多数甲状腺结节是良性的,但我们也不能忽略这些具有恶性潜能的结节,需要对它们进行评估。除此之外,也有需要手术的甲状腺结节,如良性结节直径>4cm或有压迫症状者;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结果为癌的患者,特别是合并BRAF等基因检测显示突变者;细针穿刺未提示癌,但影像学检查提示结节短期增大20%者。
来源 /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甲状腺癌的分类和表现
根据甲状腺癌起源的组织细胞类型,病理学上主要分为乳头状癌、滤泡状癌、髓样癌、未分化癌四种。其中,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最常见,占据了甲状腺癌的九成。
当甲状腺癌肿块增大后,可在颈前部、气管一侧或双侧扪及肿块。同时,增大的肿块向后压迫气管,可引起胸闷及呼吸困难;压迫食管,可引起吞咽困 难;压迫喉返神经,可引起声音嘶哑等。当甲状腺癌侵犯气管时,可导致患者 出现咯血症状。
“懒癌”别大意!规范管理是关键
由于甲状腺癌呈现“两低一好”(大多恶性程度较低、死亡率较低、预后较好),且容易早期发现,因此常被称为“懒癌”。但“懒癌”也有凶险的一面。如果掉以轻心,任其发展,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首先,甲状腺癌依旧是“癌”,属于重大疾病,对生命健康具有重大威胁。
其次,甲状腺癌中,只是乳头状癌进展速度相对较慢,但并不等于不进展。其余3个类型的病情发展则并不缓慢,如果置之不理,一旦到中晚期,进展会非常迅速。此外,不同亚型的甲状腺癌预后也不一样,有些中晚期的5年生存率不足50%。
最后,临床检查发现,一些微小癌也可能出现淋巴转移或远处转移,并不意味着微小癌就是早期癌。需要格外重视彩超检查的TI-RADS分级。
早预防,才能有效降低风险
虽然目前甲状腺癌的具体诱因尚不明确,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做好以 下措施,也能有效降低患癌风险。
- 避免过量辐射照射:特别是儿童、青少年。
- 合理搭配饮食:瓜果、蔬菜、肉类均衡摄取,注意碘的适量摄入。
- 每周至少运动3次:研究证实,运动可调节体内激素分泌水平,预防与 激素相关的癌症。
- 调整情绪:研究发现,敏感、猜疑、爱生气、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与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这些情绪很容易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和机体免疫力下降,进而使体内各项生理功能失调而引发癌症。
- 避免酗酒: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将酒精及其初级代谢产物归为1类致癌物,在人体和动物实验中都有最高等级的致癌证据。
- 定期体检筛查:肿瘤筛查是早期发现癌症和癌前病变的重要途径。尤其是有肿瘤家族史、长期致癌因素接触史、长期不良生活习惯、长期营养不良等 高危人群,特别是年龄超过45岁者,要重视肿瘤筛查,定期体检。
早发现,自检、彩超是首选
甲状腺癌早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患者也可能没觉得不舒服。因此,临床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保障我们的健康十分重要。
- 自检:首先,脖子后仰抬高,对着镜子看看甲状腺是否肿大,两侧是否对称。其次,做吞咽动作的同时,从上往下,再从下往上摸一摸脖子,看看能不能摸到凸出的小包、小块。
- 筛查:如果摸到肿块,建议及时到医院检查。当然,如果是上述高危人群,建议定期进行体检。
- 超声检查:彩超检查通过对甲状腺结节的实质性、低回声、显著低回声、微分叶或边缘不清、微钙化和结节纵径等指标进行TI-RADS分级,进一步评估其良恶性。
- 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FNA):是采用细针在甲状腺结节上获取少量肿瘤细胞进行病理分析,用于明确肿块的良恶性,在术前诊断甲状腺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CT和MRI检查:CT和MRI检查不作为甲状腺结节的常规检查。除非患者肿瘤较大,突破包膜,有明显侧颈部淋巴结转移,原发灶或转移灶与周围解剖结构关系不明确时,主要用于了解甲状腺癌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
- 甲状腺放射性核素检查:①确定甲状腺的大小、形态、位置。②鉴别颈 部肿块的性质,寻找甲状腺癌转移灶。③根据甲状腺的体积、重量,决定手术切除范围和估算放射性碘-131的治疗剂量。④观察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的形态等。
- 甲状腺功能检查:俗称“甲功”,通过抽取静脉血,化验血液中一系列甲状腺相关的激素和蛋白水平,间接评估甲状腺是否健康。
医生会根据需要和检查目的,帮助患者选择适合的检查项目,了解结节的性质和发展趋势。
早治疗,科学选择个性化方案
甲状腺结节的治疗方式因人而异。对于大多数甲状腺良性结节,无需特殊治疗,只需定期随访观察。在少数情况下需要采取手术、放射碘治疗、TSH抑制治疗、消融或其他治疗方法。例如,甲状腺恶性结节(甲状腺癌)主要采取手术治疗,术后进行TSH抑制治疗,再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进行放射碘治疗,同时做好术后随访。
由于患者情况和诉求不同,医生一般会根据个体情况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例如,对于介意术后瘢痕影响美观的患者,在满足适应证的情况下,可进行腔镜甲状腺手术;对于甲状腺结节十分在意但无需手术的患者,可考虑进行甲状腺消融术。
- 术后护理方面:甲状腺肿瘤患者在手术后,需保持伤口部位清洁干燥,以免感染,拆线且伤口愈合好后可正常洗澡。同时,要注意有无面部、口唇周围及手足麻木或肌肉抽搐的情况。轻者可口服钙剂,严重时需及时告知医生并遵医嘱处理。术后1天如果没有感到不适,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抬头、点头动作;术后2~3天可以轻微上下左右活动颈部,但不能大幅度转动头部;拆线后,需坚持颈肩部功能锻炼3~6个月。术后可进行一般日常活动,可适当运动,避免剧烈运动。
- 术后饮食方面:患者除了要注意少吃富含碘的海带、紫菜等海产品,其他并无特别禁忌。饮食温度不宜过冷或过热,减少对甲状腺的刺激。日常应多食用高营养、高纤维食物,以蔬菜、水果、蛋奶类食物为主,忌油腻、辛辣、生冷及刺激性食物,并戒烟戒酒。
出院后,患者需要根据医嘱,定期到医院复查,检查甲状腺功能、甲状腺彩超等。同时,也要经常自查,发现结节或肿块及时就医。
精彩内容提前看之二:黄斑病变,中老年人群视力的“隐形杀手”
当你看书时眼前的文字突然扭曲成波浪线,家人的笑脸莫名蒙上毛玻璃般的灰影,小心,这可能不是“老花眼”在作祟,而是你眼底的“视觉CPU”——黄斑区——发出的求救信号。这片仅5mm的区域,掌管着你90%的清晰视界。那我们怎样才能读懂“视觉变形”的密码,及早识别信号,不让无声的病变偷走眼中的四季更迭呢?
别让视力被“波浪线”偷走
黄斑是眼底的“视力C位选手”,虽然只有芝麻粒大小(直径约5mm),但支撑着你90%的清晰视力——无论是刷剧看脸、认路标,还是赏景读书,全靠它。它就像手机摄像头的“高像素传感器”,眼中图像能够高清显示都是它的功劳。可一旦发生病变,这些图像就会变成马赛克。
黄斑病变与年龄高度相关,通常在50岁后高发,因此称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研究显示,每9位50岁以上的人中,就有1人“中招”,其普遍程度远超想象。
AMD按照病变特点可分为两型:躺平型——干性AMD和作妖型——湿性AMD。干性AMD占85%以上,表现为黄斑细胞悄悄“摸鱼萎缩”,导致视力缓慢下降。而湿性AMD占10%~15%,表现为异常血管疯狂增生“搞漏水”,视力可能急剧下降。
警惕这些视力崩塌信号
早期症状自查清单:你的眼睛在“求救”吗?
- 直线变波浪:看窗户框像心电图,地砖缝秒变“贪吃蛇赛道”。
- 视野中心缺损:眼前突然飘起“乌云”,看人脸像打了马赛克,刷剧靠脑补。
- 文字玩消失:看书时字里行间上演“消消乐”,标题变抽象艺术字。
居家自测工具:阿姆斯勒方格表。
图说 / 居家自测工具:阿姆斯勒方格表
阿姆斯勒方格表自1945年开始使用,至今仍是眼科医生推荐的黄斑病变“自测神器”。
戴上老花镜/近视眼镜(如果平时需要),单眼盯表格中心黑点,如果发现方格扭曲、缺角、变色,那么恭喜你,成功解锁“速通三甲医院眼科副本”成就!
来源 /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揭秘三大“视力杀手”
- 生理性衰老:年龄增长与基因因素共同作用,导致50岁后黄斑区抗氧化能力骤降,叶黄素加速流失。
- 现代生活陷阱:手机、电脑屏幕的蓝光会穿透视网膜,加速黄斑损伤;高血压、糖尿病导致眼底血管渗漏,殃及黄斑;吸烟者患病风险高出3倍,高糖、高脂饮食也会加剧病变。
- 忽视与延误:超过70%的患者会误将黄斑病变症状当作“老花眼”,延误就诊,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守住视力!三步打造黄斑“防护盾
第一步,早筛查,早治疗。
- 筛查频率:50岁后每年进行1次眼底检查,糖尿病患者每半年检查1次。
- 治疗利器:如果是湿性AMD,可采用抗VEGF药物(眼内注射)治疗,阻止血管“漏水”。
- 黄金原则:早治=保视力。每拖延1个月,视力衰退风险可能增加5%。要知道,体检报告上的“建议眼科随访”是严肃提醒,而非客套,是黄斑发出的“SOS”。
第二步,注意生活方式防护:“吃、戴、戒”三件套。
- 吃出护眼力:深绿菜(菠菜、羽衣甘蓝)+深海鱼(三文鱼、沙丁鱼)+坚果(核桃、巴旦木)。菠菜沙拉配烤三文鱼,再撒一把核桃,就是黄斑的“抗氧化套餐”。
- 戴太阳镜护眼:上午10点至下午4点,佩戴标注“UV400”的灰色/绿色镜片太阳镜(防紫外线+蓝光),给眼睛穿上“防弹衣”!
- 戒断高危行为:每抽1根烟,黄斑就会加速衰老1小时,别让肺和眼睛一起向你抗议。饮酒需节制(白酒≤1两/天,红酒≤小半杯),微醺尚可,酗酒伤眼。
第三步,科学用眼:手机党的护眼自救指南。
- “20-20-20”法则:刷20分钟手机→抬头看20英尺(约6m)外物体(如窗外树梢等)→凝视20秒,让黄斑从“996加班”模式切换成“带薪发呆”模式。
- 夜间用眼小贴士:将手机、平板等调成“暖黄光”模式,可将屏幕蓝光强度降低约70%。关灯刷手机等于给黄斑灌辣椒水——伤害极大!建议将睡前2小时的休闲活动改为听书或播客。护眼模式虽不能完全防蓝光,但能降低蓝光强度。
- 规律作息:少熬夜,你的眼睛(尤其是黄斑)会感谢你!
能给黄斑“充电”的关键营养素
- 叶黄素+玉米黄质:黄斑的“天然墨镜”。它们能选择性过滤有害蓝光,保护黄斑免受“光污染”攻击,如同给眼睛装上了防晒膜。建议每天摄入叶黄素约10mg+玉米黄质约2mg(相当于200g羽衣甘蓝或菠菜)。推荐食谱:菠菜鸡蛋饼+1杯橙汁(维生素C促吸收)、煮玉米(玉米黄质含量居首)。
- 维生素C+维生素E+锌:抗氧化“黄金组合”。它们协同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延缓黄斑“生锈老化”。推荐每天摄入适量维生素C(如1个橙子或200g彩椒,1个橙子≈70mg维生素C)、维生素E(如1把杏仁或葵花籽,23颗杏仁≈7mg维生素E)、锌(如3只生蚝或150g牛肉)。早餐可选择燕麦+坚果+蓝莓,补充多种营养素。
现在就把阿姆斯勒方格表打印出来贴在冰箱上吧!养成关注眼睛健康的习惯,在日历上标记好筛查日期。让我们将“全家护眼”融入日常生活,共同守护每一位家人眼中清晰明亮的世界!